当前位置 : 首页 > 媒体中心 > 专家观点
赵一凡谈粤港澳大湾区
发布时间: 2018-09-10 浏览次数: 3461

赵一凡谈粤港澳大湾区

 

 

 

 

赵一凡,博士生导师,研究员。197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外语系,并留校任教。1981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得史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原副所长、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常务编委,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师从中国大师钱钟书先生,师从美国大家丹尼尔·艾伦(Daniel Aaron),艾伦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学(American Studies)元老,左翼思想史权威。他的主要学术专长为欧美文学与文化理论。多年从事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强调学术思想性,关注理论创新与批评,提倡跨学科交叉研究,讲究文风文体。主要论著有:《美国文化批评》,三联书店,1989;《欧美新学赏析》,三联书店,1995;《西方文论讲稿:从胡塞尔到德里达》,三联书店,2007;《西方文论讲稿:从卢卡奇到萨义德》,三联书店,2009;主持翻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国历史文献》、《爱默生文集》、《美国赖以立国的文本》等。

 


 

斯坦福背后的湾区故事,粤港澳大湾区能复制吗?2018年06月07日澎湃新闻网。学校为社会,社会为学校。二战结束前后,斯坦福大学还是个没什么名气、历史也不算长的学校。从二战时政府的军事科技研究经费分配可以看出,斯坦福大学研究水平也不算顶尖,得到的研究经费也少得可怜。 从1941年开始,短短三年半时间内,研究型大学可以从军事科技研究方面得到60多亿美元。其中麻省理工获得约15亿美元经费用于雷达研究,加州理工获得约11亿美元用于火箭研究,哈佛大学大约4亿美元,用于潜艇和反潜武器。 斯坦福大学呢?只获得了600万美元的经费,并且还是用于培训老师的。 斯坦福大学还面临一个更紧迫的问题:没钱了。斯坦福大学拥有三十二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大学的中心校园占地面积连这块地皮的十分之一都不到。照理说,学校卖地就能活得很滋润了,可是学校创始人的遗嘱却规定,斯坦福大学永远不许出售土地。这个时候,未来的“硅谷之父”、斯坦福大学教授弗里德里克·特曼想到了一个高招:遗嘱上说不能卖,可没说不能出租啊! 于是斯坦福科技园就在斯坦福大学拥有的土地上建立了,并且向外面的公司出租土地,租期长达99年。

 

这位特曼可不止会玩地产。特曼在二战时是哈佛大学无线电实验室负责人,斯坦福大学把他请来,也就相当于把他在军方的人脉请来了。1945年,特曼在斯坦福创建了一所电磁微波实验室,然后就四处拉关系,成为了几乎所有军事相关顾问委员会的委员。有了这层关系,他就能了解到军方的需求,然后让斯坦福工程系来制造原型。现在看这种做法没什么新奇,在当时那可算得上是创举——这是最早的概念验证产品。这一创举为斯坦福大学获得大量的军方客户和科研经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最后,特曼大概也意识到,出租地皮能一时赚钱,培养企业家让他们回馈母校才能长久发展,不同于当时的其他学校把最好的学生送入学术领域,他鼓励毕业生创业,也鼓励教授们成为创业公司的顾问,亲自为这些公司站台。特曼身体力行,成为了包括惠普在内的硅谷最早IPO的三家公司的董事。 在特曼的悉心栽培下,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养成了创业的风气,本来身居美国西部、距离美国政治中心很远的斯坦福大学就很难拿到政府的研究经费,哪怕现在和东部的麻省理工大学旗鼓相当,其从政府获得的经费也只有麻省理工大学的一半左右。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经费,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工业界项目,充分满足了社会需求。 学校为社会,社会为学校,相互促进,相互扶持,这就是斯坦福和硅谷的共生关系。硅谷的诞生,风投就是助产士。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晶体管发明者肖克利原本在贝尔实验室工作,但他觉得贝尔实验室用他的发明赚了大头,他不甘心,就去从小长大的老家圣克拉拉创业,成立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有限公司。 肖克利来了,八名来自美国东部的年轻科学家也就慕名而来,加盟肖克利实验室。 然而肖克利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个糟糕的管理者。他对下属控制欲强,独断专行,打工一年多,这八名天才就集体出走,气得肖克利骂他们是“八叛逆”。 是谁给了这八个人离职的勇气?是风投。 八人组中的其中一人尝试过给投资银行海登·斯通的某位管理人写信,询问能不能帮他们找一份晶体管公司的工作。这封信被当成笑话在海登·斯通内部传阅,直到落到了阿瑟·洛克的手上。 洛克看了之后也笑了:干嘛给人打工,你们倒是拉出来创业啊!他拉上老板科伊尔,坐着飞机去硅谷见着八个年轻人。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风投,洛克两人和这八个天才一起聊天,越聊越兴奋,科伊尔掏出十张一美元钞票,说:“每个人都应该在每一张钞票上签名。”是十人就此一起合伙干一番事业。这些钞票也成为了最早一批风投文件。 头一回搞风投,万事开头难。洛克接触了30多家公司,都没有人愿意投资他们,最后他还是锲而不舍找到了仙童照相机与仪器公司。 在洛克的协商下,仙童照相机与仪器公司同意在18个月内投资138万美元,成立仙童半导体公司,仙童照相机与仪器公司获得以3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仙童半导体公司所有股票的选择权。 事实证明,洛克和仙童照相机与仪器公司的眼光很准。仙童半导体公司成立仅一年,销售收入就超过50万美元,公司开始赢利。第二年,仙童争取到了美国国防部的订单,为核导弹生产晶体管。 合同到期后,仙童照相机与仪器公司选择以3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全部股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风投大获全胜。后来“八叛逆”里的所有人都出去另立门户,以至于现在硅谷几乎所有企业都有当初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基因和传承。其中最出名的两位,诺依斯和摩尔,更是创立了大名鼎鼎的英特尔公司,成为全球芯片产业执牛耳者。 更重要的是,风投帮助项目在硅谷落地,也成为了一种惯例。 校友再拉我一把。世纪末的一天,太阳微电子公司的创始人安迪·贝克托森在上班之前就早早赶到了办公室。他这么早来上班是为了见两个只有二十五六岁的小伙子。 什么人能有这么大的面子,让当时的业界领袖在百忙之中抽空见面呢? 贝克托森是斯坦福大学的校友,而这两个小伙子中的一个也是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刚刚开始创业就把钱花光了,又没有什么门路找投资,只好通过斯坦福大学帮助学生创业的办公室联系到了贝克托森。 既然是学校委托,贝克托森便打算看看年轻的校友能做出什么成绩。贝克托森是计算机业内的领军人物,但还是对这两个小伙子做的东西不是很了解。搜索引擎?没听说过。他当场试着搜了搜网页,还挺好使,也就没多想,写下了十万美元的支票给了他们。这款打动了贝克托森的搜索引擎就是谷歌,这两个毕业生就是当时初出茅庐的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

 

 

有了贝克托森的背书,很多人都相信谷歌前途光明,于是像高尔夫球明星老虎伍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影星施瓦辛格等人也纷纷投资谷歌,帮助谷歌挺过了难关,他们也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这就是斯坦福大学、硅谷和风投的最佳互动——毕业生被鼓励去创业,功成名就后保持和学校的关系,学校继续提供才华横溢又野心勃勃的毕业生,并成为他们和杰出校友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斯坦福大学,想要创业的校友能够联系到各种资源支持,其中就有宝贵的风投资金 。 产业升级,湾区转型 。旧金山湾区的诞生,是一部产业升级史。 这一区域原本的领头羊是旧金山,然而与1939年相比,1947年旧金山县的制造业工厂减少了183家。 以前依赖的海运业也在下滑。1925至1940年间,湾区各港口所处理的海运干货总量年均达800万吨,至1949年,已经约减少了250万吨。 所幸政府深谋远虑,二战期间,国家资源规划局太平洋西南地区办公室发表一份报告,预测战后面临就业危机。但同时技术进步可以提供大量新就业机会,服务业就业将会增加。随后旧金山积极向服务业转型,市长还提出:“湾区是一个整体,只要各产业能在湾区找到最满意的地点,无论是在旧金山还是其他地方都一样。” 湾区旧有的制造业如造船业等因二战结束订单减少而衰落,想要重振制造业,传统制造业发展已经走不通,必须抓住传统工业向信息化产业的转型机会。 斯坦福科技园的建立就恰逢其时。

 

特曼的苦心经营,引来了肖克利和他手下的“八叛逆”,晶体管制造业就这样落户硅谷。“八叛逆”的出走,则是世界上第一次风投催生的,这标志着新的创投模式的诞生,也推动硅谷走进集成电路时代。 有了新的创投模式,硅谷的创新便势不可挡,这也是硅谷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快于美国东部的原因。如今的硅谷创投依然如火如荼,催生了甲骨文这样的软件巨头、Google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苹果这样的移动互联网巨头,以及未来的人工智能巨头。扎克伯格是美国东部的哈佛大学出身,仍然来旧金山湾区创业,更是证明了旧金山湾区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硅谷的发展也带动了旧金山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转型。湾区金融除了走在时代前沿的风投之外,还有扎扎实实的传统银行,后者容易被人忽视,但其实也很强大。 比如创立在旧金山的富国银行,就是从最普通的社区银行做起,在全美国铺开网点,净利息收入占比一直保持在50%以上,以1.93万亿资产总额跻身2017年全球十大银行。 传统银行业务也有和创新金融结合的部分,如硅谷银行,其贷款投向主要是软件工程与互联网、私募基金或风险投资、生命科学与医药等新兴行业。为创业企业和创投基金提供金融服务,让硅谷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近年都在10%以上。 最像旧金山湾区的,是粤港澳大湾区 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和旧金山湾区很类似。改革开放前,广东一穷二白,中央也没钱支援,是中央领导指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改革开放初期,尽管珠三角地区没有钱,但是利用靠近港澳和东南亚的地利,获得了发展的信息和资本优势。而改革开放也解放了思想,激发了人们追求创业的渴望。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来自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珠江三角洲转移。到九十年代中期,80%左右的香港厂商已经在珠江三角洲设厂,香港塑胶业的80%-90%,电子业的85%、钟表业和玩具业的90%都迁到珠江三角洲地区。随后,台湾的IT产业也进入珠江三角洲地区。 就这样,珠三角地区从最早的吃穿(食品、纺织业)到后来的住行(家电、汽车业),直到今天的电子和互联网产业,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日用消费品和消费电子产业链。 这条产业链配套的良性互动,让很多产业只有在珠三角才能找到配套生产要素,做到在时间、成本和物流上的最优化。比如当年中国彩电业的一大巨头长虹,因为周围没有形成电子产品的大类生产配套体系,交通闭塞和运输线路的延长,使得长虹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运营成本。而产业链对大湾区的TCL、创维等彩电厂家来说反倒是优势。 产业链还在推动向上整合和升级,2016年,珠三角创新的动力源深圳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累计1.96万件,占全国46.59%,深圳的科技金融、新能源、电子、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就在这源源不断的创新基础上取得突破。 与此同时,产业链和香港的互动近年来不断加深,在珠三角已经出现了“香港技术、内地转化”、“香港资金、内地发展”、“内地资金、香港上市”等多样化合作互动范式。东莞招商引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制造中心 图片来源:金羊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相比起粤港澳大湾区,旧金山湾区有着很多优势。 旧金山湾区以斯坦福大学为核心,为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孵化器。特曼更是敢为天下先,为创业提供了增值服务,给予人才和项目支持。 在良好的创业氛围下,旧金山湾区才能吸引到全球最顶级的人才,像肖克利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带着八位年轻才俊前去创业,从而抓住了信息化革命的良机,成为全球的创新发动机。 在交通运输方面,旧金山大湾区的高速公路几乎不收费,而中国高速公路收费,美国汽油、电的价格比中国低不少。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深圳面积狭小,随着高速发展带来的地价飞涨,可能成为高端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难题。而硅谷所在的圣何塞-桑尼维尔-圣克拉拉都市区,总面积约有七千平方公里,是深圳的3.5倍。 另外中国内地没有美国那样完善的金融市场,创新融资不够发达,机制不尽合理。这就让粤港澳大湾区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总而言之,相比起旧金山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还有很大差距,尚有很多潜力可挖。江门打出发展“组合拳” 全面融入大湾区建设 图片来源:金羊网 鹏飞万里,湾区风景独好 想要充分挖掘粤港澳大湾区的潜力,让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在全球范围与旧金山湾区进行区域性竞争,粤港澳大湾区还需要在很多方面迎头赶上。 1.必须强调完善的产业链才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的完整程度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产业链上的产业不仅不能赶出大湾区,还要进行保护。保留、完善产业链,加强产业链优势,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头等大事。 产业链分布的核心区在大湾区,外围整合粤东西北,包括茂名的石化和湛江的钢铁行业,发挥好粤东西北的配套服务功能,完善产业链。2.产业链优势的发挥和升级,离不开开放和有活力的金融业。众所周知,想要抓住产业转型的良机,通过创新引入新经济动能,低成本、易获得、方式灵活的融资是重中之重。然而国内金融市场垄断性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上市困难。但是粤港澳大湾区有一大优势,就是香港。粤港澳大湾区想要获得更为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就必须把香港的国际化金融整合进大湾区。 香港的金融行业可以利用前海、南沙和横琴自贸区建设提供的机遇进入内地,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内地金融改革和开放;利用“深港通”,推动深港两地资本市场融合发展,提升香港资本市场的辐射能力;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也可以赴港上市,低成本获取国际资本,用以和湾区产业链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还要引入风投,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直接融资,为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做好金融服务。 3.大湾区城市之间要深度联动,促进经济和人员交流。在统筹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交通时,要打破城际格局,合理规划传统交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拓展地下空间。 市内交通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城市商务区、人口密集区每隔500米要有一个地铁入口;城际间地铁要连接起来,中心区之间通行时间半小时到达。 大湾区城市间相互的通勤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到粤东西北时间要在1-2小时;周边省份也要参加产业链布局,大湾区城市到周边省份的通勤时间要在2-3小时内。 这样,统合好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等于整合11地市约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超过旧金山湾区土地总面积的两倍,在规划上更有潜力。如果能够加深和粤东西北城市以及周边省市的交流,腹地也可以得到极大扩展。 4.政府应切实为企业降成本。扎实为企业降成本,创造一个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来粤港澳大湾区创业。 5.粤港澳大湾区要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前来创业。要实现这一点,就得为人才创业做好服务,营造适合创业的良好环境。创业的融资服务、降低成本、产业链优势、交通规划乃至孵化器都是为了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只要产业存在并飞速发展,人才就会为了自身发展源源不断前来。 来了人才,粤港澳大湾区还要留住他们。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在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人才以当地人待遇,并不断改善民生条件,以利于人才在大湾区长期创业和就业。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内部整合做到位,乘着科技之风,粤港澳大湾区必将如旧金山湾区那样腾飞。

相关新闻
北京大学曹和平教授讲解《双创经济与中国新一轮增长》
2017-08-09
搜狐旅游网--双创经济与中国新一轮增长--深圳湾论坛隆重召开
2017-08-23
中国建设网--双创经济与中国新一轮增长--深圳湾论坛隆重召开
2017-08-23
Copyright @ 深圳湾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09545号深圳网站建设公司:联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