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媒体中心 > 新闻中心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各界的期待是……
发布时间: 2018-06-29 浏览次数: 1927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是中国未来长期发展的重要引擎。根据建设时间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一流世界级城市群,2030年位居全球湾区榜首,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创新、国际航运和金融贸易中心。

      这一系列宏伟远大的战略对广大百姓而言意味着什么?粤港澳大湾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城市群?能给老百姓带来怎样实实在在的生存和发展利好?记者采访多个行业的普通从业者,尝试让他们描绘粤港澳大湾区在他们心中的图谱,描述他们对大湾区的期待。

 

跨境创业者:希望打破行政限制

      Danny和姜竣译的创业公司在香港科技园的孵化计划中孵化了两年半,近期终于顺利“毕业”了。而实际上,他们的公司早在去年就已经落户深圳前海。虽然如今跨境创业已日渐频繁,但资金往来问题还是对这些跨境创业公司产生了较大的困扰。

      “无论从内地到香港还是从香港到内地,资金的往来都不太方便,这让创业公司的办事效率大打折扣。”在两地往来办公的过程中,姜竣译看到了身边的一些创业团队时常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香港的公司要用钱,内地的公司要把钱汇到香港公司,没有合法的途径,只能使用个人外汇额度,但个人的外汇额度有限,这样不仅会影响办事效率,甚至可能导致香港业务的萎缩。

      而如果让资金从香港到内地,香港的人民币账户也不能直接在内地取钱,中间要经过多层外汇转换,而且容易触犯一些法律法规。大额的资金从香港到内地,需要走外商投资渠道。在姜竣译看来,香港回归这么多年了,还把香港企业定义为外商,心里总是有点别扭。

 

 

      “国家要进行金融监管,控制金融风险是能理解的,但我觉得可以对创新创业适当开放绿色通道。”姜竣译说,事实上,创业企业的资金往来在资金量和频率上都不会太大,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或许可以考虑对香港科技园、数码港这些创业园区孵化出来的企业,在跨境创业上创造一些便捷:“香港科技园一年能够入园孵化的企业就100多家,能够毕业的都是不错的企业,筛选还挺严格的。”

      因此,姜竣译认为,可以尝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一个专门针对跨境创业创新资金往来的绿色通道,专门找一两家银行来进行监管。此外,两地主管科技创新的部门也可以进行信息联网,对两地创新企业进行身份和资历的认证,设置一些基本的门槛,如是否有专利数据、是否在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奖等,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开放资金通道。

      此外,姜竣译也提到,香港有很多优质的科技创新团队,可是内地的资金却想投不能投,“因为这个,我们香港的创业项目阻拦了很多好的投资人。”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要共同打造创新高地,就要大胆放开一些阻碍创新要素流动的行政限制,只有这样,创业创新才能真正在粤港澳大湾区活跃起来。

 

跨境保险从业者:希望实现金融服务融合

      小雅从事跨境保险销售两年,在她的观察中,2016年香港保险业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内地人购买香港保险的状况非常火爆,但在2017年出现了一些回落。“一方面受银联刷卡的限制影响,同时可能内地人也开始相对理性一些了。”

2016年10月,银联关闭了香港保险业务消费通道,而随后,VISA和万事达也在当年12月不再接受内地客户缴付保费。因此,内地消费者购买香港保险再也不能刷卡了,只可以使用美元现钞或者开设香港本地账户。

      “总体来看,现在资金出去的窗口少了一些,但购买香港保险的流程还是比较方便的。”小雅说,尽管签订保险合同需要到香港境内,但如今申请理赔已经支持网上操作了,只需要上传相关文件即可。

      不过,在和同行的交流中,大家提出一个问题:保险公司在内地没有服务点,内地客户心里总觉得不踏实。“也有港区的政协委员提出建议,是否能在前海搞一个港险服务中心。”小雅说,虽然现在的操作都比较便捷,可以实行无纸化操作,但仍然存在消费者的心态问题。

      此外,小雅还认为,目前香港银行对内地投资者开户的支持力度参差不齐。“现在银行还能开,但没有以前那么好开了,可能是开户的人太多,而对银行来说开个户利益也不是很大。”小雅说,以前中资银行都可以见证开户的,现在他们也把门槛提高了,不太容易开到。

      小雅认为,站在金融业发展角度来说,银行是最基础的服务者,如果在他们的环节出现阻碍,或是条款不清晰,跨境投资就会变得很繁琐,且没有那么顺畅。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很好的金融平台,要很好地利用起来,就必须以开放的心态打破一些不必要的束缚,真正实现大湾区金融服务的融合。

 

跨境就业者:粤港澳大湾区软环境的融合并非易事

      身为香港人的洪纬在内地工作了20多年,已基本习惯了内地的工作、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凭着一张回乡证,洪纬这些年在全国多地自由地出入通行,但让他感到不便的是,回乡证不能像国内居民身份证一样自助办理乘坐飞机和高铁手续,必须到柜台办理才行,这使得他每次办理票务事情时都感觉效率被打折。“虽然这不是什么大事,但香港回归这么久了,还有这种区别对待,心里感觉不太妥,其实完全可以设一个针对港澳地区居民的自助办理通道。”

 

 

      这样的问题还偶尔会在一些网络填报资料中出现。“有些网站系统只认内地身份证的号码,而香港身份证号码不仅位数不一样,还有些带英文字母,填不了。”洪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融合发展,这些细节问题不可忽视,要在面向服务对象时考虑到港澳同胞的需求。

      此外,在注册企业时,洪纬也发现在内地注册港资企业的时间要比内地企业长很多,“内地企业一个星期就可以盖好公章及办好营业执照了,港资企业却要3个月甚至半年才行。”

      在内地工作多年,洪纬看到内地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飞跃。“就我们这个软件开发行业而言,1997年时香港的工资是内地的3倍,但现在两地的工资收入距离已经不大了,香港这个行业这些年工资也没怎么涨。不过,服务业工资的差异可能比较大。”洪纬说。

      事实上,在洪纬看来,无论是工资收入、商业环境还是一些硬件设施,两地已经逐渐融合,但软件方面的融合却并非易事。“香港的工作文化还是比较可预期的,想做什么找人过来基本能做成,但内地这边水平会有所参差,可能找了几拨人才做好一件事情,招人进来的波动也比较大。”洪纬坦言,香港人想法不多,一心想着好好上班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但深圳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想法很多,能力也强,但心却比较浮躁,难以安稳下来。“每个城市的文化和习俗都不同,软环境没那么容易融合。”

 

公益机构:政府和NGO要助力大湾区内青年交流

      去年暑假,香港青年联会和广东青年联合会携手组织了一批香港青年赴广东江门、东莞等地展开参观活动。“现在两地往来在通关方面已经很方便了,但我们发现,香港青年人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比较薄弱,不知道大湾区有些什么新的发展机遇。”香港青年联会顾问叶振都说。

      叶振都介绍,去年大湾区内的几个城市都提供了一些实习岗位给香港青年。在他看来,如果要让香港青年更多地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实习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因为普通的考察团只会逗留3~7天,但实体团时间会更长一些。

叶振都认为,如今港澳青年与内地青年的交流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我们开始会担心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冲突和矛盾,但事实上并没有。两地青年人话题很多,尽管实习结束了,不少人之间还有联系。”

      在这个基础上,要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大势,让两地青年群体融合,让港澳青年把目光投向大湾区的广阔发展空间,叶振都认为,政府首先要踏出第一步,其次是NGO(非政府组织)。“首先,香港特区政府要走进香港的中学、大学,告诉青年群体大湾区的发展机遇是什么,找一些已经在这些城市发展得不错的香港青年或者港资企业开设讲座,等等。此外,希望NGO也可以利用香港青年在大湾区的实习,带他们多了解大湾区的实际情况。”在他看来,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是让香港青年更好了解内地市场发展的契机,政府和NGO都应该好好把握。

      内地的税务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香港人在内地常住发展。“现在很多从内地实习完回港的青年人,都会受到香港公司的优先考虑,因为这些人熟悉内地的职场文化,公司派他们去经营内地业务时也比较放心,但港人在内地不能超过183天,超过了就要按照当地的税率来缴税,这个问题困扰了不少香港公司。”

叶振都希望能够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契机,打破粤港澳在税务上的隔阂,让香港公司更有信心和意愿在内地发展,也使更多的香港青年人更愿意在内地工作就业。

 

高校学生:希望能出台一些教育无壁垒的政策

      就读于北京大学艺术系文化产业专业的婷婷,对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方面的建设力度期待满满。“我们的专业没有香港教授授课,不过除了北大教授外,也有一些台湾的教授。”香港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婷婷也很希望能享受到。

      “我希望粤港澳大湾区除了在经济上实现共融外,学术上也能有更多交流。”婷婷认为,如果在大湾区内建设湾区大学,是享受港澳优质教育资源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她也希望三地之间有一些互联互通的机制共享教育资源,“比如粤港澳三地的学校可以建立组织学生进行互相交流、设置交换生、学分互换等机制。”

      香港每年都有巴塞尔艺术展,学艺术的婷婷希望大湾区内能有更多艺术上的交流,而这种交流不仅仅是在学术上的平面交流,还应该有一些纵向的,且有更多参与和互动的交流,“希望能打通粤港澳地区高校的边界壁垒。”

      如何打破高校间的壁垒,婷婷认为,或许可以探索学历相互认证、文凭共享、学位共享,“有没有可能实现学生拿到内地毕业证的同时,也修满了香港一些高校的专业课程,达到香港优秀大学的要求,内地学生也可以获得香港的学位证书?”婷婷说,像香港科技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香港大学的金融专业、浸会大学的传媒专业、香港理工大学的酒店管理专业等都是亚洲比较顶级的专业,能否在粤港澳大湾区里实现共享或者交流,值得探讨。“希望未来可以有一些教育无壁垒的政策。”

      婷婷还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上应该起到一个引领全民受教育的作用。不仅仅在校学生能够享受到教育红利,也应该让全社会都能享受到,比如在职的学生、社会型大学等,以提升所有人对学习的渴望,满足所有人对学习的需求。

      “大湾区除了在经济上的融合,在教育上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应该有更多的谋划、设想和创新。”婷婷认为,大湾区可以探讨如何让教育资源更加优化,让这些教育资源更加普惠,因为创新来自于教育,只有解决好了教育问题,未来才能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全球创新的高地。

 

进出口商:湾区内的港口要进行统筹把握

      成立于2009年的品尚公司以红酒进口贸易为主业,在公司董事长张辉军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帷幕即将拉开,最受益的无疑就是自己所处的行业。

      广东是我国对外贸易大省和海运大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约占全国的三成,拥有5个亿吨大港,尤其是珠江口湾区集结了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等众多大型和中小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0亿吨;连同香港在内,湾区的集装箱吞吐量超过7000万标准箱,是全球港口最密集、航运最繁忙的区域。

      从事多年酒类产品进口贸易的张辉军介绍,葡萄酒和啤酒在大湾区的进口量是巨大的。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进一步提升进口贸易的效率,从而让人们享受到更加丰富的商品种类?张辉军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商品清关商检的速度仍有提升的空间。“一般来说,商检要两周到三周,清关要一周,这样加起来就要三四周了。有些商品对时间要求比较高,所以希望未来能提高效率。”第二,虽然国家一直在降低进口商品的关税,但酒类商品的关税还是挺高的,未来希望能够降低;第三,希望海关能进一步打击水货。“我们做的是正规生意,但还是有很多水货非法入境,对我们带来一些冲击,希望能进一步打击,营造合理有序的经营环境。”

      张辉军还认为,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在港口方面有极大的优势,但问题是大湾区内的几个港口,比如深圳和香港能否联动起来无疑值得摸索,因为各地的关税不同,需要统筹把握。

来源:证券时报

相关新闻
北京大学曹和平教授讲解《双创经济与中国新一轮增长》
2017-08-09
搜狐旅游网--双创经济与中国新一轮增长--深圳湾论坛隆重召开
2017-08-23
中国建设网--双创经济与中国新一轮增长--深圳湾论坛隆重召开
2017-08-23
Copyright @ 深圳湾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09545号深圳网站建设公司:联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