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技术成熟度?
技术成熟度(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是指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工艺流程、配套资源、技术生命周期等方面所具有的产业化实用程度。技术成熟度可以理解为一个量度系统,它包含了技术成熟性等级的划分、定义和各个等级的判定条件。技术成熟度等级就是对技术成熟度进行度量和评测而得到的一个值来标识该技术的成熟水平。
技术成熟度起源及划分等级
技术成熟度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20 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NASA的专家首先提出了技术成熟度的概念,90年代基本趋于成熟,目前已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审计署、国防部、能源部,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国防部,欧洲太空局等部门和组织广泛应用。技术成熟度等级(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TRL) ,是对技术成熟程度进行度量和评测的一种标准。
技术成熟度等级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标准,目前比较通用的做法是分成9级,分别是TRL1发现基本原理、TRL2形成技术方案、TRL3关键功能已作分析与实验、TRL4形成单元并验证、TRL5形成分系统并验证、TRL6形成原型并验证、TRL7现实环境的应用、TRL8用户验证、TRL9推广应用。
技术成熟度与死亡之谷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科技成果转化者要承担技术成熟度、市场变化和资金回报等方方面面的风险。1998年,时任美国众议院科学委员会副委员长弗农•埃勒斯提出,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跨越很深的“沟壑”,存在所谓的“死亡之谷”。
技术成熟度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我国于本世纪初开始在航天飞行器、相关武器型号、飞机与发动机等领域试行技术成熟度评价。《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国发〔2017〕44 号)提出依托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建设一批聚焦细分领域的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推广技术成熟度评价,促进技术成果规模化应用。
2009年,中国引进了美国NASA的技术成熟度等级并被改良编制成为国家标准GB/T22900-2009《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用于对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进行管理和评价。GB/T22900-2009根据项目的研究层次分为基础研究项目、应用研究项目、开发研究项目,并分别建立了对应的技术就绪水平量表。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机构组织在一些领域开展了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的研究工作,并在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等领域得到了应用。如:
2016年7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首都科技服务业协会、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发布《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评价规范》,规定了科技成果市场转化成熟度的术语与定义、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流程和评价报告等七个部分,以“技术先进性、外部支撑性和市场转化性”三个维度,在技术研发、技术人才、市场要素、资源要素、产品化要素、生产化要素及商业化要素等七个方面设置了24个具体评价指标;
2017年3月,青岛市科技局和青岛市质监局联合发布了《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规范》地方服务业规范,围绕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流程和程序等六个方面进行规范制定,提出成熟度、创新度和先进度等指标量化方法和操作方式,为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评价服务提供依据和操作规范;
2018年1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起草了《GB/T37264-2018新材料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及定义》,将新材料的技术成熟度划分为实验室、工程化和产业化三个阶段的九个等级,同时界定了成熟度划分的等级条件、划分依据、判定规则等内容;
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批准发布新版《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国家标准(GB/T 22900—2022),以及《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实施指南 基础研究项目》(GB/T 41619—2022)、《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实施指南 应用研究项目》(GB/T 41620—2022)和《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实施指南 开发研究项目》(GB/T 41621—2022)共4项推荐性国家标准,为科研项目评价提供了一套通用框架和分类评价方法,与2009版国家标准相比,此次修订增加了评价原则、科研项目分类与评价重点、评价环节与内容,修改了评价方法和程序等。GB/T 41619、GB/T 41620、GB/T 41621 3项标准在GB/T 22900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3类科研项目评价的具体要求,为科学规范地开展科研项目评价提供操作指引。
资讯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为纯公益知识分享,无商业用途。本稿件可能引用或转发互联网上已公开发表的内容,仅供读者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号立场无关。若所引用的图片、数据、文字等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及侵权或内容不完整,请及时留言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联系邮箱:102546291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