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媒体中心 > 专家观点
倪光南院士 | 华为业内估值已过万亿美元,中国将从“人口红利”走向“工程师红利”
发布时间: 2019-11-20 浏览次数: 1808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第二届“软件绿色联盟开发者大会”上做了题为《自主创新迎接软硬件生态新潮流》的演讲。倪光南院士分享了当前中国网络信息技术领域总体态势,呼吁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并指出一条开源软件促进软件业开放创新之路。

 

 

 

| 华为业内估值高达13000亿美元,超过微软、苹果

 

 

倪光南院士首先分享了中国网络信息技术领域总体态势。当下,网络信息领域技术新,发展快,人才作用大,中国有后发优势:“网络信息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

 

他表示:中国网信领域总体技术和产业的水平在世界上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目前,在全球前10家市值最大的ICT企业中,美国有6家,中国有3家(即HAT:华为*、阿里、腾讯),韩国也有1家(三星)。

 

中国企业在全球ICT企业前10名中占据3席(华为未上市,其市值系根据业界估值)

 

虽然华为未上市,但根据业内估值,其市值高达13000亿美元,超过微软、苹果位列第一。

 

在倪光南院士看来,中国网信领域的“长板”主要是互联网应用(电商、移动支付、社交、搜索等)和新一代信息技术(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

 

 

而 “短板”主要集中在芯片(数字处理芯片、模拟处理芯片、光电芯片等)和基础软件(包括OS和工业软件等)。

 

 

网信领域整体跟跑,局部出现跟跑、并跑、领跑并存

 

倪光南院士表示:我国网信领域的整体技术和产业水平已居世界第二,这是客观实际。在对形势的估计上,我们既不要夜郎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相比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在网信领域是整体跟跑,但有些方面已出现了跟跑、并跑、 领跑并存的局面。

 

当前形势对中国发展核心技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通过“引进”获得核心技术已不可能;另一方面,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也更易进入市场, 获得发展壮大的机会。华为的多年备胎,一夜转正就是一个例子。

 

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

 

倪光南院士谈到:为了尽快突破网信核心技术,应当“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这是因为,在网信领域,一项技术能否存活,往往不取决于性价比而取决于其是否有技术体系和生态系统的支撑。

 

新发展出来的国产产软硬件必须具备对原先市场垄断者的替代能力,才能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不能替代就根本进不了市场。

 

倪光南院士认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网信领域国产软硬件对原先市场垄断者的替代将是中国网信领域的新常态。

 

 

| 中国以前重硬轻软,大量“穿马甲”的技术出现

 

 

为什么我国网信技术有短板,会被人卡脖子?倪光南院士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原因: 

  • 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力和科技水平等与发达国家有差距。
  • 外国对我们实行禁运封锁。

 

主观原因:

  •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思想影响。
  • “重硬轻软”思想影响。
  • “穿马甲”问题。

 

其中,“穿马甲”危害尤为严重。 “穿马甲”指的是将某些不能自主可控的外国产品打扮成自主可控的国产产品。例如,成立一家中方控股的公司,把外国产品更换名称变成中国控股公司的“国产产品”进行销售。应当指出,中国公司做外国公司的代理,销售外国产品是没问题的,但不能把知识产权或技术主要属于外国的产品打扮成假国产产品进行销售。

 

倪光南院士表示:实际上,国产产品的知识产权不一定都是自主研发的,可以通过收购并购、购买授权、或基于开源许可证等途径取得;同样,技术可以通过自主研发,也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途径取得。但是,我们不能容忍弄虚作假,把实际上受制于人的外国产品通过“穿马甲”冒充为自主可控的国产产品。为此,我们主张对于关键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可控测评,由第三方机构根据一定的标准 进行测评,以便科学地作出判断,防止出现“穿马甲”。

 

此外,“穿马甲”有欺骗性,会使有关方面以为中国已经掌握了这种技术,从而不再投入研发,结果留下了可被别人随时卡脖子的“短板”。 “穿马甲”会麻痹斗志,会使有些人误认为,有可能向外国跨国公司“讨”到核心技术并乘机挣钱。 “穿马甲”在当前情况下危害严重,既可能引入网络安全风险,又可能影响补齐网信技术“短板” 的努力。

 

今后自主可控测评可能要评估“美国技术含量”

 

倪光南院士谈到,我们应该实行包括自主可控测评在内的多维度测评。即除了以往已经实施的“质量测评”和“安全测评”外,再增加“自主可控测评”,这样,多维度测评为:

 

  • 自主可控测评——对产品/服务/系统的自主可控性进行评估,这种评估可以是针对CPU、OS等核心技术产品,也可以是针对其他软硬件或服务,甚至也可能是针对一个信息系统或一项信息基础设施。
  • 质量测评——对产品/服务/系统的功能、性能等等技术指标进行测评;
  • 安全测评——对产品/服务/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往往是实施“等保”、“分保”制度的必要内容。

 

同时,自主可控测评应评估“美国技术含量”。

 

目前美国商务部“出口管制”已加予“美国技术含量”超过 25%者,其中,“美国技术含量”包括:(1)制造地位于美国,(2)技术源于美国,以及(3)国外制造但源自美国的内容超过25% 。

 

25%的计算复杂,涉及很多细节,涉及元器件、软硬件、材料等等不一而足,而且软硬件不一样,实际操作也相当复杂,实际上是美国说了算,而且违规后果严重。25%是一个严格责任标准,如果有证据表明是明知故犯那就是刑事处罚,如果不知则是民事处罚,处罚标准是罚款30万美元和交易量的双倍,同时还可能加到实体清单中。而且,这一惩罚是针对双方的。

 

倪光南院士认为:针对上述情况,今后自主可控测评可能要评估“美国技术含量”,以防止这种会受到美国“长臂管辖”的产品进入政府和重要领域。

 

 

| 中国正从“人口红利”,走向“工程师红利”

 

 

倪光南院士提到,“软件定义世界”的趋势,反映了软件技术无处不在,软件人才无所不能。

 

软件技术已渗透到几乎所有信息技术之中,软件人才在网信领域的高技术企业中,比重往往超过七成。

 

软件也将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物联网、云计算、机器人、VR/AR……,在所有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中软件都占有很大比重。

 

中国发展软件业拥有许多有利条件:强大的软件产业(巨大的内需市场)、丰富的软件人才资源,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倪光南院士表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才资源。2017年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695.8万,应届大学毕业生795万,普通本专科招生748.6万人,全国共有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9593亿人。在人才资源中,软件人才的比重越来越大。2016年软件从业人员达855.7万人。

 

不仅人才数量大,中国软件的开发效率(性价比)也很高。倪光南院士以“代码行数量/100美元”作为指标之一,对比了中美软件开发效率,结论是:中国的软件开发成本低于美国。

 

 

而中国软件业的规模,在2018年达到63061亿元,世界排名第二。从业人员数量也是世界第二的,约占世界10%。

 

 

中国工程师红利前景光明

 

目前中国的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世界第二,PCT专利排名世界第三,中国工程师队伍将继续增长,中国正从“人口红利”走向“工程师红利”。

 

 

倪光南院士预测,中国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占比较大)数量可能会走在世界前列,这是今后中国发展的巨大动力。

 

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曾声称“不能让中国产出比美国还多的工程师!”他承认,“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竞争对手是中国。中国有很多非常有天赋的工程师,他们贡献了很多知识产权,我们可不想屈居第二”。

 

 

 

| 中国要摆脱“缺芯少魂”,抓住RISC-V开源芯片机遇

 

 

今天,开源软件已成为软件业的主流。据Gartner预测,到2015年,85%商业软件会使用开源软件,到2016年,95%主流IT企业或组织将直接或间接在其关键业务系统中使用开源软件。

 

近日,作为全球最大的代码开源社区,Github更改了用户协议,新协议显示,其服务器及用户上传的信息要接受美国法律监督,包括美国的出口管制法律。这说明,必要时Github可以禁止向特定对象提供一切代码资源。这一动向引起了开源界的关注,不过其影响需要进一步加以评估。

 

倪光南院士表示,虽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开源软件和专有软件将会长期并存,但当前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开源软件的发展甚至更快。

 

开源软件有利于实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例如国产操作系统大多都是基于开源软件发展起来的。

 

 

那么,怎样更好地发展开源软件呢?

 

倪光南院士说:“今后,我们应加大对开源软件的投入,包括投入开源基金会,或成立某些中国方面主导的开源基金会,以增大我们在开源基金会、开源社区和制订开源许可证方面的话语权。另外,即使开源基金会和开源许可证本身不涉及出口管制,但处在某些国家的代码托管平台可能会使开源项目代码的上传下载受到出口管制。近期Github封锁用户账号事件就是一个例证。为此,可考虑在中国设立一些开源项目的代码托管平台,并研究多个代码托管平台如何能同步和协调工作,以规避出口管制之类的风险。”

 

总之,发展开源软件是实行开放创新的需要,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某些国家对开源软件强加出口管制之类的制裁,违背了开源软件的初衷,是不得人心的。

 

开源芯片新潮流——RISC-V

 

CPU芯片和操作系统是网信领域最基础的核心技术,然而,中国在这方面经常受制于人,常被比拟为“缺芯少魂”。

 

从历史发展来看,每一种CPU在市场竞争中要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态系统。因此,作为开源芯片的新潮流,基于RISC-V的国产芯片令人期待。

 

RISC-V是一个基于精简指令集原则的开源指令集架构,简易解释为开源软件运动相对应的一种“开源硬件”。

 

RISC-V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部门于2010年发明,基于广泛使用且标准十分宽松的BSD许可证(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 license)。

 

用户可自由免费地使用RISC-V进行CPU设计、开发并添加自有指令集进行拓展,自主选择是否公开发行、或商业销售、或更换其他许可协议、或完全闭源使用。

 

最后,倪光南院士十分看好开源芯片的前景:“未来RISC-V很可能发展成为世界主流CPU之一,从而在CPU领域形成Intel、ARM、RISC-V三分天下的格局。”

 

 

版权申明:图文来源于网络,转载意在分享,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联系邮箱:1025462917@qq.com


相关新闻
北京大学曹和平教授讲解《双创经济与中国新一轮增长》
2017-08-09
搜狐旅游网--双创经济与中国新一轮增长--深圳湾论坛隆重召开
2017-08-23
中国建设网--双创经济与中国新一轮增长--深圳湾论坛隆重召开
2017-08-23
Copyright @ 深圳湾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09545号深圳网站建设公司:联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