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媒体中心 > 专家观点
魏达志 | 粤港澳大湾区增强核心引擎功能的深圳路径
发布时间: 2019-11-25 浏览次数: 2752

粤港澳大湾区增强

核心引擎功能的深圳路径

 

魏达志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是铸造国家全球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极核。目前,深圳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增强核心引擎功能的引领城市,深圳独特的发展路径,使得深圳拥有核心引擎城市高屋建瓴的战略定位。继续坚持全球视野博大胸怀的持续开放,坚持统揽全局的改革先行,培育创新引领科技驱动的动力构成,特别是形成城市对稀缺资源的集约配置,追求引领时代的结构优化,拥有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并注重体制与机制的协同并实现政府与市场的相向发力,同时培育布局新兴的经济形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深圳将为不断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提升大湾区整体竞争力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核心引擎 深圳路径

作者:魏达志,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一、大湾区发展必备

核心引擎功能的全球性中心城市

 

纵观世界经济地理分布,经济发达区多出现在具有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区位优势的大河河口及海湾区域,亦简称为“湾区”。湾区是大陆与海洋的连接点,其城市的张力由湾区开始辐射全球,“湾区经济”不仅是天赋的都市圈经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改变世界经济科技格局和运行方式的新经济组合,成为全球化时代新的经济科技竞争与合作的特殊平台,它们大多由一个或者数个世界级中心城市组成,并且,其中最重要的中心城市还发挥着战略引擎功能,起着特别重要的引领与带动作用,它们还是全球性科学技术创新的聚集高地,是全球性城市网络的重要枢纽,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引擎,是新的思想智慧交汇创新的发源地,是全球文化与艺术的交流地和汇聚地。

 

特别是世界级的“大湾区”及其核心城市,不仅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财富与高端要素的聚集地,而且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不仅具有强大的作为城市与区域的凝聚力和辐射力,而且具有举足轻重的全球性冲击力和影响力。特别是那些具有全球性价值的大都市的独特功能,能够充分地体现国家意志,并在这种全球性城市群的竞争中,那些具有湾区经济组合形态的城市显得特别引人瞩目。因此,发挥着战略性的引擎功能的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可谓是举足轻重,独树一帜。

 

核心引擎城市是全球性市场配置资源典型的经济组合。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依托优质港口和全球性中心城市所拥有的金融中心、创新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以区域及产业的集聚形态构建出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并作为国家力量形成专业化的研究发展和高端要素配置的集聚高地,成为全球性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组合。

 

核心引擎城市是全球性开放的经济结构和空间载体。核心引擎城市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形成并具备全球性中心城市与城市群的核心空间载体,易于构建全球性开放的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

 

核心引擎城市是全球性新兴经济体及产业的聚集高地。现代新兴经济体系是指在特定区域里具备突破存量,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具有交互关联性的公司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性机构等组成的群体,而由核心引擎城市引领的湾区经济就是全球性新兴经济形态及其产业的聚集高地。

 

核心引擎城市拥有完备的全球性物流组织与贸易网络。由于湾区经济发源于港口经济,依托国际贸易,港口的快速物流组织以及全球化的国际贸易网络,形成了无论是海陆空一体化,还是虚拟与现实空间,都为其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经济活力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性平台与流动性载体。

 

核心引擎城市是汇集并培育全球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极核。核心引擎城市能够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的各种条件,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市场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使得其能够成为汇集并培育全球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极核。

 

二、粤港澳大湾区及其增强

核心引擎功能的突破性价值

 

国家全局视野中强化区域地位的标志性突破价值。2017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使得粤港澳大湾区由地理概念、学术层面、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全局视野中强化区域地位的标志性突破,为大湾区及其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提供了国家全局的高度视野。

 

“一国两制”背景下一体发展的关键性突破价值。粤港澳大湾区由国家战略性顶层设计带动并包括港澳共同发展,是“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联动发展、融合发展的关键性突破。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等若干重要文献,其中也提出要“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但这是甲方与乙方的合作,而粤港澳大湾区是融合性、一体化的深化合作,本质内涵已经大大提升,为大湾区及其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全球化时代对标国际顶尖湾区的战略性突破价值。粤港澳大湾区直接对标全球最发达的三大湾区,是国家在全球化时代对标国际顶尖区域的战略性突破。从经济体量来看,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GDP总量达到1.3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旧金山湾区,未来有望成为超过东京湾区甚至能够与纽约湾区比肩的特大城市群。由此可见以粤港澳湾区作为中国核心湾区对标国际顶尖湾区的战略性突破时机已经成熟,并将粤港澳大湾区及其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提高到了世界性的市场平台。

 

强化核心引擎持续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强势性突破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指出,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使得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不仅要增强自身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发展具有全球性竞争价值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中发挥作用,而且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不断完成带动与扩散,从而通过建设核心引擎城市实现持续国家全球性竞争力的强势性突破。

 

改变国家在全球化分工格局中的根本性突破价值。在全球整体的产业链布局中,发达国家在上游,我们在中下游,发达国家在核心,我们在边缘,发达国家在高端,我们在中低端。无论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还是建设全球性中心城市,或是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一个很大的使命担当就是通过大湾区及其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改变中国在全球的分工地位与状态,重组全球的创新链与产业链,代表国家占领全球经济科技制高点并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性突破。

 

三、粤港澳大湾区增强

核心引擎功能的深圳路径

 

建设与打造全球性中心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战略,因为大湾区发展必须拥有全新的动力构成,全新的经济结构与全新的发展模式,虽然说湾区经济大多由一个或者数个世界级中心城市组成,但是在实际的经济科技运行过程中,优质资源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与流动性,中心城市不是意见争论的总结,也不是舆论比拼的结果,而依然是市场选择、社会认同与政府规划之间的博弈,并最终形成具有全球性竞争力的核心引擎功能和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中心城市。我们认为深圳在最终形成具有核心引擎功能全球性中心城市方面,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路径样板。

 

(一)核心引擎功能与城市灵魂铸造——旗帜鲜明的使命担当

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奇迹,也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崛起的典范,她的第一个鲜明特点,是从她创建的第一天开始,就在思考中国改革开放中“中国道路与特区探路”的关系,就在肩负“中国需求与特区担当”的使命,就在履行“中国梦想与特区模式”的塑造,整个深圳特区的发展成长历史,都是在为国家探路,承载使命、责任与担当,创新发展模式方面努力,从而体现了深圳拥有全球视野、国家立场、特区特色和使命担当,并充分表达了经济特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的公开报道,本地生产总值由1979年的1.96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22438.39亿元,按不变价计算,38年增长2152倍,年均增长22.4%,高于同期全国9.6%和全省12.7%的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居全国内地城市第三位。如果没有城市灵魂的铸造,就不能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而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及其使命担当和发展成就,已经奠定了成为大湾区发展引擎的价值基础和经济基础。

 

(二)核心引擎功能与城市精准定位——高屋建瓴的战略定位

深圳的战略定位是一个不断优化与提升的过程,深圳的科学定位与发展模式的创造,正是中央对特区的最大冀望,因此深圳既需要提供“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的全新发展模式,需要提供“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全新发展动力,需要提供“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规模经济总量,需要提供“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的全球创新与资本高地,而且还需要提供“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引才聚才、创新创业的好环境,从而实现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创新支撑、模式支撑与路径引领。这些战略性定位已经跳开了本位思维,而更多地体现为全球视野、国家胸怀和特区担当。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必须铸造拥有核心引擎功能的全球性顶尖城市,其城市战略定位至少应该考虑以下四大因素:一是必须考虑与对标全球最发达相关城市的竞争与参照关系;二是必须考虑工业文明向科技文明时代转型与持续发展的关系;三是必须考虑对自身城市以及城市群未来创新与引领的关系;四是必须考虑对国家重大战略性目标的支撑与贡献的关系。并将城市的战略性定位与功能性定位结合起来,由此成为代表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向。

 

(三)核心引擎功能与城市持续开放——全球视野的博大胸怀

深圳一方面正在谋求进一步的国际化,以全球视野开展更大范畴的国际经济与科技合作,强化城市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不断根据国家战略走向世界市场,根据2016年10月媒体的公开报道,深圳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全球已经建成250多家研发机构,建成70家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为一体的新型研究机构;另外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深港澳合作,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如何更好地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方针,如何以更加开放、包容、豁达的心胸与方式方法去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是这个城市应该思考的重大命题。

 

关于构建开放新格局,深圳市政府提出以大湾区发展规划建设为契机,争取推动深圳更多项目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专项实施方案,推进深港澳在经贸、金融、教育、科技、人才等各领域更紧密合作,对标国际化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发展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深圳首先在开放型经济形成气候,将对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与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四)核心引擎功能与坚持改革先行——统揽全局的大国智慧

深圳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改革史,一部“敢闯”史,闯了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的“禁区”,闯了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区”,闯了矛盾错综复杂的“难区”。深圳改革开放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探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并初步形成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深圳的改革依然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深圳的改革,不仅需要问题导向,同时还需要战略导向,并将战略引领和问题导向作为改革的前提与基础,以率先改革形成可传播、可复制的改革示范,深圳的改革不断继续引领未来的发展,在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方面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才能进一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改革领头羊的作用。

 

(五)核心引擎功能与保持创新引领——科技驱动的动力构成

深圳最重要的创造就是创新发展模式。在创新发展的新时代,深圳作为我国一线城市中最年轻且最具活力的城市,在5G技术、石墨烯太赫兹芯片、3D显示、新能源汽车、特种计算机、柔性显示等多个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正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加快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迈进。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的公开报道,深圳 R&D支出占GDP比重居世界前列。2013~2017年,深圳R&D支出年均增长14.9%,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3.67%提升到2017年的4.35%,居世界前列。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继续居全国前列。2017年,深圳专利申请量17.71万件,授权量9.43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近90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2倍;有效发明专利近5年来维持在86.3%以上的比例,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获中国专利金奖5项,占全国的20%。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世界前列。2017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达到20457件,是2012年的2.5倍,占全国申请总量的43.1%(不含国外企业和个人在中国的申请),连续14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所以深圳被誉为中国的“硅谷”。创新最深沉的动力来自于企业,深圳的“六个90%”,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预示着深圳全新的创新动力最有可能成为具备核心引擎功能的全球性中心城市。

 

(六)核心引擎功能与城市集约发展——稀缺资源的集约配置

深圳创造的另一个好模式是集约发展模式。深圳的土地面积1996.85平方公里,仅仅是上海的30%,广州的26%,北京的12%,而且还有一半以上是生态和绿化用地,在这种背景下,深圳在2016年每平方公里产出为9.7亿,是上海同年的2.24倍,广州的3.68倍、北京的6.42倍。深圳在2017年每平方公里产出为11.01亿元,在中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崛起的过程中,深圳的集约发展模式创造将不仅仅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而且将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她将成为证明中国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家走向未来健康道路的典型范例。

 

在深圳市的集约发展模式下,各种稀缺资源实现高效配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载体依然在深圳密集布局,至2017年底,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230家,是2012年的3.9倍。全市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1688家,比2012年增加928家,是2012 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3%。其中,国家级创新载体103家,省级创新载体253家。作为深圳设立研发机构主力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截至2017年底,拥有研发机构4296个,比2012年增加3688个,增长7.1倍,年均增长47.9%。

 

(七)核心引擎功能与产业结构优化——引领时代的产业结构

提升深圳产业结构的高度,是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常抓不懈的战略性大事,目前深圳拥有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拥有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已经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深圳还拥有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五大高成长的未来产业;加上服装、家具、钟表、黄金珠宝等若干优势传统产业,使得深圳已经形成了在全国大中城市里最具高端引领、快速发展、持续发展、滚动发展的产业结构。

 

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例,深圳市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1979年的零起步,到2010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用了32年;从2010年的1万亿元迈向2017年的2万亿元,用了7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12年的12931.82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21378.78亿元,年均增长10.6%;增加值由2012年的4135.24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7359.69亿元,年均增长12.2%,占GDP比重提升至32.8%。

 

而且,深圳还正在培育新动能。出台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规划建设石墨烯产业基地,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新材料等创新型产业,结构优于规模,深圳优化的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当中,进一步强化核心引擎功能并产生势不可挡的先行优势。

 

(八)核心引擎功能与城市主体塑造——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目前深圳商事主体总量继续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创业密度最高。在城市创新体系之中,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依托知识创新获得价值发现,并确认自身在产业技术链上的环节与位置,从而掌握若干核心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案例在深圳屡见不鲜。大量民营企业的存在,是深圳提升市场活力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深圳创造了良好的企业成长环境和企业家成长模式,这也是深圳源源不断地产生500强企业与品牌企业和大批优秀企业家的重要基础。

 

根据央广网2018年1月15日消息,深圳不断推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简化登记程序,让市场主体准入门槛大大降低,激发了市场活力。目前深圳商事主体增至300多万家,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从2013年3月1日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来,新登记商事主体大增,平均每月新增3.8万户左右,每10人拥有商事主体2.4户左右,无论是创业密度还是商事主体增长速度,均位居全国首位。深圳充满活力、颇具规模的市场经济主体,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最具生命力的活跃因子。

 

(九)核心引擎功能与体制机制协同——政府与市场的相向发力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和市场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主体,市场是配置各类资源的基础平台和基本场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着市场与经济社会的基本走向和运行质量。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深圳的一个重大经验就是不断地实现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并实现政府与市场的相向发力,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地面对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认识市场、调控市场并实现与市场的同步、引领和协同,包括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和重大举措,政府在认识市场规律之后的政策引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深圳在实现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的重要原因。

 

(十)核心引擎功能与城市发展联动——布局新兴的经济形态

评价一个区域或者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与滚动发展能力,关键在于城市未来发展的产业增量、质量及其突破口,所以必须考察它在所处的历史发展周期中所拥有的新兴经济形态及其创新性、特色性和领先性。深圳目前大家耳熟能详的经济形态,就包括城市群经济、都市圈经济、总部经济、湾区经济、海洋经济、标准经济、质量经济、数字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自贸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等等这些前沿性的经济形态。而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就是经济形态的演变和交替,经济现代化的表现就是一种或多种新的经济形态的转换,并逐步促成新的创新投入,因为每种经济形态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时代理念、投入内涵、发展模式、主导产业、经济结构和运行制度等,而这些恰恰是深圳未来能够实现经济高端引领与结构转型的重要内涵,这些创新性的经济形态更加容易产生各种优势叠加的新型发展模式和创新范畴,是培育创新优势、增强核心引擎动能和持续发展后劲的新兴领域,也是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不断注入的源源动力。

 

四、不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

核心引擎功能、提升湾区整体竞争力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超大型城市群之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拥有广州与深圳两个全国性中心城市,而且还拥有港澳这两个国际化城市。这些中心城市科技雄厚、产业密集并具文教实力,易于形成域内产业结构互补性和多元化发展格局,如果战略定位科学,发展导向正确,既具有不断创新和向高端演进的动能,还具有从空间上向外不断扩散的活力。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战略部署视野下,在核心引擎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又为我们重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并进一步向珠三角创新圈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圈升级提供了极大的想像空间和实践空间,区域经济理论所强调的点轴圈发展路径依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强化核心引擎功能及全球性中心城市的形成,不仅将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化,而且将不断提升湾区对全球的整体竞争力。

 

粤港澳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的区位、产业、技术、知识与人才等的规模与质量并不相同,这意味着各市的创新发生与产业发展存在不均等现象。同时城市群的各个城市具有不同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城市群的集聚过程,表现为科技、资本、人力等要素由于收益差异而导致由外围向中心的集聚;而在扩散过程中,表现为生产要素由中心向外围辐射,并导致区域经济整体得到提升与发展。

 

城市群内总存在一个或两个核心城市作为增长极核,如改革开放之初的香港与广州。一般而言,经济增长都发端于增长极,一旦突破两点的原始形态就开始了两点之间的辐射和对接,并通过软、硬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新兴产业的布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轴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成熟,轴线开始向新的圈层扩散,然后辐射到整个城市群。

 

这一辐射路径与方式被称为城市群区域均衡发展的主导路径。珠江三角洲的发展路径就是典型的城市群均衡发展的范例。在主导路径形成中,点轴贯通是第一步,当经济发展轴线一旦形成,将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如深圳和东莞就是在香港与广州点轴开发中崛起的珠江东岸城市,与此同时,珠江西岸又崛起了佛山、中山与珠海等另外一些城市。点轴形成与演进的结果将辐射到整个城市群经济圈。

 

城市群形成增长轴后将进入网络扩散模式,并通过几何级数的能极效应,构造现代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网络开发既是城市群点轴系统的延伸和强化,又可促进城市群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当珠江三角洲的周边地区强烈地感受到中心城市的扩散力度时,城市群网络经济圈就将形成。城市群点轴圈的形成,在城市群的能极增长上将发生几何级数的飞跃,即1∶3∶9的经济能极效应。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顺利实现了点轴圈经济能极的集聚与扩散过程,我们应该推动由经济能极向创新能极转化的扩散效应实现,形成新的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深圳作为国家自主创新型城市,应该更加发挥协同带动作用,加速港澳大湾区创新圈和创新优势的形成,并最终为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来,不仅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竞争意义的大湾区,而且深圳已经独树一帜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加上粤港澳大湾区若干发达城市已经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正在致力于抢占世界新的经济与科技制高点,正在形成更加具有规模的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制造中心、服务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融合发展的全新格局,并在粤港澳大湾区点轴圈的发展扩散路径上提升整个都市圈、城市群,而拥有核心引擎功能的深圳在形成全球性中心城市的工程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和引领力量。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版权申明:图文来源于网络,转载意在分享,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联系邮箱:1025462917@qq.com


相关新闻
北京大学曹和平教授讲解《双创经济与中国新一轮增长》
2017-08-09
搜狐旅游网--双创经济与中国新一轮增长--深圳湾论坛隆重召开
2017-08-23
中国建设网--双创经济与中国新一轮增长--深圳湾论坛隆重召开
2017-08-23
Copyright @ 深圳湾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09545号深圳网站建设公司:联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