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深圳湾论坛自媒体组):“十四五”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对正 确分析新中国建立 70 周年、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决心,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形势下把握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具有新时代、新起点里程碑意义。
中美贸易、科技对抗加剧,世界的分裂隐隐出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遭受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冲击,中国的经济格局将会发生新一轮的大转变,也会是一次彻底的区域经济格局洗牌期,如何找到自己的全球产业链上的定位,如何利用区位优势或者是化解劣势,极为考验地方的战略思路。“十四五”时期是地方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也是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国际化,做好特区中长期规划,对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深圳改革开放示范区具有划时代意义。
(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
张克科:今天的主题是论持久战:坚持改革开放,布局2021-2035中长期科技发展攻坚战。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时代。最近中央政治局会议研判大局,提到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作为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时代格局变化的情况之下,研究和制定十四五规划一定要把视野放到2021到2035这样一个中长期的尺度,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的思路,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所以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的跨周期设计打一场攻坚战。
我在深圳经历过从八五计划到十三五计划的周期。记得八五期间关注的是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出,之后开始有产业的布局和产业集群的组织,有了大项目的安排和全社会投入的协同。我也直接参与了南山区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的科技规划,深圳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和盐田区十三五规划的编制研究等,原想通过三十年的发展路径和案例,再引导出一些思考和建议。现在先说我的主要观点如下:
01
总结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实践,回顾1995-2005,2006-2020两个10年/15年的周期,九五到十三五前后五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和教训,把握当下特殊时期的关键节点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打破了国际封锁和国内纠结的困境,给深圳带来了新的生机。1987年科技体制改革带动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也为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市场机制。华为就是在那个环境下诞生的。1993年深圳确立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方向,1995年10月出台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40条),提出了科教兴市战略,重点解决了该不该发展高新技术的问题,做出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的决策。对发展要素中的产业、企业、资本、人才、法律和政策保障等,做了系统的规范。经过实践和摸索,1998年深圳制定了以“22条”(即《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推动本土创新企业的成长。“22条”在1999年9月又作了修订,称为“新22条”。提出了对产学研、创业投资、重大项目、人才团队、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的组合政策,在1999年10月第一届深圳高交会开幕时宣布。当时的形势也是面临关贸总协定谈判关门,重启WTO新一轮谈判。中国被排斥在国际市场之外,金融风暴带来了市场的扭曲,深圳特区还特不特争论不休。深圳审时度势,迎接调整和新布局,在2004年提出建立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2005年提出建设深港创新圈。2006年1月17日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公布了2016-2020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之前十天深圳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外宣布: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决定不失时机地把创新从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大大增强城市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现在回头再看当时的背景,坚持特区改革开放的DNA,面向未来的挑战,深圳坚持新四化提出的国际化、市场化理念,按照现代化高标准将创新确立成为驱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个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经过十五年的奋斗,深圳先行示范的城市典范意义突显了出来。
02
建议2021年为起点,做好十四五的中长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我国建国以来先后组织过五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它们分别是: 1956年—1967年的12年规划; 1963—1972年的10年规划; 1978年—1985年8年规划; 1986—2000年的15年规划和2006-2020的15年规划。这几次科技发展规划周期不同,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了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及促进科技事业的相应政策措施,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起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1956年有了第一个12年规划,之后遇到苏联专家撤离和三年自然灾害等大局变化,坚持规划方向,我们有了原子弹、氢弹,还有大型基础工业装备万吨水压机、大型桥梁项目南京长江大桥等。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等为代表的若干重大项目的实施,对整体提升综合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06-2020年的规划,集2000多位专家历时近2年,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着力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以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该《规划纲要》确定了16个重大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和国防技术;重点安排8个技术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18个基础科学问题,并提出实施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7 年10月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两步走的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确定了到2035年奋斗目标。
习主席给深圳的批示,要高举高新技术旗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深圳也有了七大战略和24项任务从2020到2035年的布局。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也提出了2025年和2035年的达成指标。深圳应该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统筹安排到2035的大方向,在重点领域中确定一批优先主题。同时,围绕国家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作为重大专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深圳经济特区的市场机制作用,力争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并填补国家战略空白。
03
居全球产业链的前瞻,梳理创新链全过程深圳的价值所在,通过区域合作的共同体思维,描绘深圳创新发展线路图
前天和香港贸发局新任中国区总代表交流,国家为什么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深港合作究竟有哪些竞争优势,他说,美国硅谷从研究到市场化应用,配置资源、中试产品、规范标准大都不少于两年,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配套齐全、资源丰富,中小企业灵活、制造能力强,所以响应非常快,一般出来产品进入市场我们三个月、五个月就出来了。一些新产品拿到实际的实验数据和市场反馈,反过来可以对新领域的标准规范进行修正和引导,所以有很强的国际认同感和竞争力。这也是西方一些强国害怕担心的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地方的恶性竞争、行政分割、营商环境恶劣也导致缺乏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一些高精尖的中国可以做,但组成不了强力实现体系;一些很简单的市场竞争无序却发现缺少底层关键支撑。我们不光是缺失光刻机等高端顶尖核心装备的整合实现能力,美国新一轮的对中国的精准打击,让一些很普通的电子元器件原来做的很便宜的现在到了100倍以上的价格(几分钱到1-2元),就是要为缺一个底层的关键材料,结果整个产品都做不成。所以,十四五规划要解决产业链组织的系统性问题,要通过重大专项和关键技术攻关,对接供应方和需求方的合作机制,从深圳的特色出发,对香港-国际通道和珠三角都市圈-产业链环节做一些有序有效设计,一定要有建立区域创新共同体,搭建平台和深圳创新发展的路线图。我们现在没有。
04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导向,在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的框架下,打破旧的行政壁垒和和行业局限,最大限度以有效配置资源
没有国际化就没有大格局,没有市场化就没有生命力,没有专业化就没有高品质,没有产业化就没有效益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国家支持集成电路发展的2000年的18号文件,当时我正好负责深圳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的组建工作。当时叫软件及集成电路,现在是集成电路及软件,当时的补贴就是希望你这个公司独立体,好核算软件的增加值,政府给以减免优惠。华为当时就是内部的部门,没有独立核算,那是看到这个政策机会的TCL、同舟电子、比亚迪、康佳,当然还有中兴通讯等,都设立了独立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华为最后在2005年才以海思的名义独立出来。不过那是要进入WTO,2003年在美国的威逼下,抗议中国政府补贴的不公平竞争,权宜之计下有关部门宣布18号文暂不执行。之后2014年又发了新18号文,最近又发了强有力的8号文。减免税延伸到10年,企业不限投资来源国别,只要是中国法人企业都可以。现在5G的在深圳已经是全城业态,重大产业的基础布局,包括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生命健康、海洋科学、科技服务业等,都应该有深圳模式的中长期十五年布局,而这个过程要在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的框架下,打破旧的行政壁垒和行业局限,最大限度以有效配置资源。
05
通过组织产业集群、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有序组建人才方阵,创新产品应用模式、加大官学研资介商的融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科技的新路
深圳要持续保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起迈向明天的坚实基础,夯实“四樑八柱”的科技创新新业态新基建。在整体上可以组织新四方面的集团军:1、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大企业龙头提供的产业集约、产品方向和市场牵引需求,形成新成长行业的国家队和国际赛场,华为和腾讯就是。2、通过定向基础研究,最近在做应用基础研究和定向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定向应用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突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瓶颈,提供支撑平台和专利池,推进科研机构与产业集群和技术联盟的对接,组织公关战役,形成高地效能。我在上海发言,深圳说普通话不说上海话,说明我们国际化。我们确实有差距,我们没有把社会主义干大事的发挥好,我们市场经济的灵活性又被阉割,但深圳有一波不甘寂寞的人。应该要组织战役、要组织布局。“十四五”布置一些跨时间、跨地段、跨行业的。3、通过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引,鼓励和调动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导向性发力,升华创新创业创造的也、领域、人才、团队、项目、产品的对接和落地。4、加大专业服务、创新文化、创业生态、市场公平、知识产权保护和多元社会的培养,打破部门、地区、行业、门槛等壁垒构建跨区域,跨平台、跨领域的营商环境。在区域板块上,可以以南山为例,提炼八大支柱价值体系:1.以市场为导向,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和完备的产业链经济结构;2.以企业为主体,有行业领军企业和伴生成长聚集的中小企业群;3.引入多元化产学研融合的创新载体和技术转移机制;4.鼓励和支持多主体多类型的创业创意孵化空间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及时制定和调整相应的政府资金鼓励政策和弥补市场资源配置效率;6.配合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优化产城人融合和创新环境;7.建立开放型区域合作机制,鼓励区内外创新创投资源有效整合,搭建各类专业服务平台;8.弘扬创新文化,形成全社会和谐向上的时代风尚。
上图是时间和空间、聚集和辐射思维导图。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今天主要强调了时间的机会,10-15年的尺度。聚集和辐射没有展开。其实今天的重大项目安排都是集聚的模式,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就在于辐射。所以,辐射的思路也是我们打破区域篱笆的铁锹。
上图是深圳产城发展的四十年。我们看到真正起到深圳往前走是1996、2006年, 2010年的特区内外一体化,有了特区一体化还有了大空间都市群如何做到立体化。走向未来有2030、2035、2050,后面的三段中我们一定要有15年布局,国际影响力和国家标杆城市的目标才能实现。
上图是深圳的产业发展递进图。传统产业调整以后开始布局四大支柱产业、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及一批特产业,如工业设计、集成电路、智慧城市等,现在有了更多的部署。深圳未来发展间有两个点,我给了两个图,也我们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一个是海洋经济,一个是可持续发展2030。南海的深海条件非常强,做2006年规划的时候,苏纪兰院士和北京说深圳是深海基地,其实岸线码头也很重要,目前选择更多的码头资源,中集在集装箱上做了传感器,利用卫星系统做很多原来触及不到的空间海域,特别是北斗系统和5G的结合,无限的想象力,包括海上的卫星发射平台,还有海洋生物,海洋探矿和海上工程等。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是从1996年里约热内卢开始的,部署21世纪议程,21世纪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百年。深圳要高高举起这个“可持续发展2030国别计划”中国特大城市的示范先行。一说到可持续发展我们有三个误差:一是可持续发展就是环保;二是可持续发展就是科技:三是可持续发展就是扶贫。其实不全面。新一轮联合国给以了17个项目和指标体系。深圳要先行示范,要让国际社会认同这个中国的城市典范,要有这个大愿景。它是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听过华为一位总监的演讲,他说华为现在就是要为愿景而奋斗。以前定位是做产品、做系统、做市场、做企业,未来要做愿景。拿出来的愿景图就是联合国2030国别计划的17个主导任务。
上图是香港的产业演进图。香港未来的发展2030规划非常清晰,这三发展主轴。香港未来大幅度布局的,新界深港边境空间、东部产业走廊和大屿山填海及港珠澳走向。大家要关注区域周边城市和都市圈的发展。国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也是要依托港澳,服务港澳,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大局。未来的每个阶段的目标都非常清晰,共建共享、未来可期。
上图是国家2016-2020的重大专项、主要领域和核心技术的布局。这个规划今年到期,国家正在组织做2021-2035的有一个十五年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据报导,国家2019年就开始启动,目前圈定了50多个战略研究方向,包括七大板块30多个专题。为配合2021至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有关部门近期启动了第六次国家技术预测,主要围绕信息、生物、能源、制造等16个重点领域,以及交叉前沿和颠覆性技术领域开展技术竞争评价,加强科技发展态势研判,预测未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等。据悉,中国科协今年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中长期规划进行了评估。要针对远景和未来的假设进行规划,要有先进性、引领性。与以往规划相比,2021至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更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注重培育创新生态,更注重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也更注重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深化改革和环境营造上有更好的谋划。
所以,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改变思路,一定要做基本的东西。我关注比较集成电路、智慧城市和消除信息障碍等领域。
这里讲一个案例。2010年我们在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4G刚刚出来,要不要放进去,有几种不同的讨论。3G刚刚蓬勃发展,势头正旺,4G技术储备和市场还不充分。我是课题组组长,我基于三点理由:3G牌照还是军阀割据,CDMA、WCDMA、TD-WCDMA的三座大山分割市场必须冲破;消费经济和宽带消费一定要向移动方向发展才可以激活;深圳在4G领域有全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创新机制,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和资源可以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所以坚决摆进去。但怎么得到比较好的预期呢。也有三道处方:一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不要各自为政;二是打通国际通道建立国际枢纽和平台;三是消除信息消费障碍,发放居民信息消费家庭补贴。结果来看,十二五、十三五,十年过来,4G居然要下岗了,深圳昨天宣布以4.6万基站建成全市5G大都市网,全球唯一,(印度还有70%的3G)。
5G在工业自动化是非常有用的,在构建自动驾驶环境生态上具有独特优势,在其他一些服务场景,如远程医疗,安全,智慧城市服务等有明显的发展空间,但手机消费上还真的达不到这一点。如果一定要做这一块,我们建议做信息消费的公平,每个公民都有这样的权利,水、电、空气、基本教育是保证的。我们出门上汽车没有wifi,看病没有挂号,深圳能不能在“十四五”期间,每人每月家庭为单元给100元的流量补贴费,一个有线电视、一个手机注册,给你一个月1个G流量。如果你要更多的消费性5G就自己花钱。我们支持全球的5G环境,每人都能用的话不让老百姓频繁换手机。“十四五”不管规划怎么做,未来发展投入几百亿,能给老百姓每人每月几十块。在十二五我们的说法是:能不能为老百姓设立信息服务一费制,法国 47 法郎一户,保证基本的,我们现在手机、电信都在打,比方说 80 块钱基本费,带有线电视、宽带、WIFI、电话,保证基本量,超过可以加钱,老百姓每个人都应该有,现在交水电煤气没网络不行,学生做作业没有网络业不行,医院挂号预约没有网络也不行,这就成为公民权益和社会公共产品提供的民生公平问题了。作为基础保障,甚至可以按标准给以困难人群的补贴和社区服务的基础项目。最后,消除信息鸿沟是写进去了,但没办法做,各家通信巨头都在做市场,政府的作用没有体现。上面这个可否在四十五解决:4G环境下没有解决的问题,5G又来了。我就提这一点建议,不管是“十四五”、智库还是民间,这是我的呼吁。
作者:深港产学研基地原副主任、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深圳湾论坛产业智库专家、深圳市政协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