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以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为代表的“湾区经济”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全球湾区经济是一个不断迭代升级的历程。无论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还是东京湾区,都大致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几个阶段。
作为湾区中的新力军,粤港澳大湾区也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一个亮点,甚至被视为除上述三大湾区以外,未来全球经济的第四个增长极。
那么,在各大湾区悄然转型的过程中,给粤港澳大湾区带来了何种启示?
全球三大湾区纷纷转型
近些年来,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贸易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人流物流受限,全球许多海运、空运航线停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遇了极大的冲击。这进一步加大了各大湾区对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疗等高端产业的研发力度。
旧金山湾区:作为老牌湾区,旧金山湾区的人口总量、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均位于美国前列。在世界范围内,旧金山湾区也已经发展成为最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对全球的经济发展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硅谷为中心,旧金山湾区曾经是军事电子产品的生产基地。随着半导体、微处理器和基因技术的出现,湾区高技术企业主要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
纽约湾区:纽约湾区素以“金融湾区”著称。但近几年特别是疫情流行一段时间后,纽约出台减税降费等政策,积极推进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研究和应用落地。现在,纽约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硅谷”还要发达,形成了数百家创新企业聚集的“硅巷”。不少“硅谷”工程师闻风而动,“飞”至东海岸落户“硅巷”。纽约由此成为美国东岸科技重镇、“东部硅谷”,有专家预言它将成美国“新科技首都”。
东京湾区:东京湾区同样在悄然向科技创新中心转型。被誉为“产业湾区”的东京湾区,如今更加重视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现已跃升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湾区内的筑波科学城,聚集大量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和实验室,成为具复合功能的科技新城、产业新城,已然是日本的科学中心、科创发动机。
梳理三大湾区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出,最终的转型目标及火力集中点都是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三大湾区不再是重要的货品输出地,而是全球各项关键技术、重要技术的重要输出地。国际大都市逐步迈向“综合创新中心”。
对比三大湾区
在面积、人口上有着绝对的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是近年快速崛起的新型湾区,位于中国东南地区,总面积约5.6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7000万。在GDP总量上,粤港澳大湾区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差不多,远高于旧金山湾区;在人均GDP上,大湾区则远远低于其他湾区,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区位优势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交通条件便利,拥有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广州、深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枢纽,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产业梯队明显。粤港澳大湾区经拥有世界金融中心香港,国际自由港澳门,中国经贸中心广州和科创中心深圳,经济实力雄厚;东莞、佛山、中山等制造业基础雄厚,先进装备制造业也加速崛起。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创新要素集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广东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稳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
合作基础良好。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一带一路”提供改革开放新机会。“一带一路”涵盖了很多新兴市场国家,他们的GDP增速是非常可观的。经合组织预测,到2050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全球新兴市场十大经济体中,有七大经济体都是在“一带一路”亚洲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争力、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了新空间。从利用好海外增长潜力、实现内部产业升级视角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有独特的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比超三大湾区
建立健全具有约束力的大湾区治理协调机制。在市场主体自发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中央层面的协调,优化产业的区域合理性和整体性布局,避免同质竞争。全面实现由粤港、粤澳双边合作向粤港澳多边合作转变、由单项推进向综合推进转变,共同增强湾区经济发展核心要素功能。构建科学合理的湾区协调发展机制,提升湾区各级统筹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在处理重大问题时有较大话语权和处置权。逐步实现湾区内部协作发展机制制度化、常态化。
提升珠三角发展一体化层级。实现“行政异城、经济社会同城”,率先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探索建立粤港澳服务贸易共同市场。推进区域布局和优势互补。进一步发挥全球城市“香港+ 深圳”以及次级全球性中心城市—— 广州、澳门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多层级、多中心联动的网络化城市体系。试点身份证明“E 证通”,加强珠江口综合治理、保护与开发,建设大湾区黄金水域。实现湾区内教育、医疗、环境、文化等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互认,资源共享。共建垃圾填埋场等“厌恶型”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养老、医疗、教育等福利的跨境可携带。
推进与泛珠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资金、技术等要素形成梯度转移,按产业层次高低从湾区核心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临港临空产业圈”→湾区外围“高端制造、城郊型产业圈” →“粤东西北一般制造和重化工业产业圈” →泛珠“产业转移与服务圈”。加快泛珠区域跨海大桥、跨界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基地设施网络建设。
推进粤港澳创新圈建设。以香港科技园、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等为载体,推动技术、产业、金融和商业模式创新及跨境跨界融合, 与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探索建设“云上湾区”。统筹湾区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共同构建一体化的湾区创新体制机制。
充分利用“一国两制”体制和制度优势。探索推动整个大湾区自由贸易化,成为 “一带一路”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共同 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加强大湾区内数字支付联系,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圈。构建集聚国际金融资本和人才的体制机制。
突出增强湾区基础设施支撑功能。促进港口功能分工协调,强化湾区内综合交通网发展。以推动广州、深圳枢纽港口、航空口岸的建设发展为重点,畅通国际陆路通道,打造国际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门户。强化香港和深圳等远洋枢纽港功能,携手广州、珠海、惠州、中山等构建良性竞争、开放合作的世界级海港,构建大湾区组合港体系。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万亿都会城市群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家战略政策的支持下,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世界级湾区已备受瞩目和期待。
(深圳湾论坛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