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科,深港澳科技联盟顾问、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
深圳河两岸地区,是“一国两制”连接最近的地方,这个地区的衔接是深港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珠江三角洲深圳和香港的交汇区,也是深圳乃至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大经济合作之陆路交通运输、旅客出入的必经之路。香港与内地跨界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接口大多分布在这一带。这里是两地社会经济衔接的枢纽地带,具有特殊的地缘关系。两地如能很好地配合发展,将成为互利互惠互补共同促进的新经济增长带。
香港提出了“北部都会区”和“双城三圈”。特首林郑月娥以“四新”、“四通”做了非常务实的阐述。我觉得深圳应该有呼应,设计好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路径,做到政策机制理念先行、规划基建民心开路、双城跨境共进共赢。这里主要有四个转变:一是深圳单边单向阶段性推进转变为香港主动提出双边协同对接共进;二是河套形成的特定空间起动到沿边境纵深全方位规划可持续共商并进;三是由基础设施、创科发展向公共服务、人才集聚、社会协同、居住就业和生态文化、商旅等全面规划共谋未来新都市建设;四是由单向推进的招商融资政策导向,向规划对接、服务对接、标准对接、智慧平台对接的共赢新机制。
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作为深圳全域改革开放的龙头和政策突破、培育和辐射的引擎。河套区的港深“两园”不能割裂来看,而是要作为“一区”来整体探讨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实现河套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协同发展,并作为一个齿轮带动港深两地的长远发展。我认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可尝试协同创新、共治共建、视同境外三个原则的管理模式,实现一体化发展。这样,才能发挥河套的带动辐射和领先示范影响力。对此,我提出六个对策建议:
一是尽快启动一号通道,同时可以增开皇巴一号交通,连接新田到福田保税区深港产业基地的便捷交通,提供便利的一区两园跨境公共交通服务。
二是对河套深港合作区里面深港高科技企业、服务业企业和创新企业给予特别的认证通行证,实行信息流、物流和基本设施、实验设备的等予以海关备案放行确保畅通。
三是支持港企通过香港科技园在这里的服务驿站做到港人港税的方式,让他按香港的方式,同时让香港的企业真正在合作区融为一体,对等的方式在香港的科技园给深圳做湾区驿站,使深圳的企业在河套注册的企业可以享受香港服务业的服务。
四是根据双区融合和跨境融通的思路,启动规划福田保税区片区和新田科技城的基础设施对接方案,建议考虑将海关保税区联检场下沉为地下专用设施,地面建立一站式跨境科技服务大楼;通过科技服务桥头堡在新田科技城与福田保税区之间,比照现有的过境耕作通道的管理模式,拟定双通服务规则,开辟跨境工作通道。
五是针对河套区的重点产业布局,如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大数据云服务、新学科特色实验室、公共服务载体平台、知识产权交易、法律仲裁和人力资源服务以及配套的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按照共同施策、优势优先的模式创新机制,服务要过河、政策不出园,建立和合作区试行机制。
六是设立河套合作区,高级别的策略协调委员会或策略协商委员会,以及策略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这样一个机制为两地的新政策、新机制、新理念和新服务提供实证论证、科学决策和法律的支持。
2017年做深圳高品质产业和优质生活规划研究时,我们认为深圳十个区,包括深汕共11个区,作为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是不错的,但以11个主体来规划布局产业和经济是失调的,每个区都打自己的牌资源分割,恶性竞争。我们提出了“四带一核两走廊”的设想[1]。之后,深圳提出的“东南西北中”发展布局,特别是今天高振怀主任提出了“深圳临港都市带”,非常有“全市域一体化”的视角。如果将深港合作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和动力源,还应该再放开思路,做到“湾区通”的格局。
2008年文伙泰先生就提出了贯通三湾连结深港惠汕的设想[2],将大鹏湾、大亚湾、红海湾连片规划。最近,我在一次咨询会上也提出未来随着深中通道开通,翠亨新区跟宝安轴心相连,区域经济联系紧密;东莞也调整了临深片区的布局,审时度势将支点转移到滨海湾新区,展现经济最活跃的地方。随着前海扩区延伸到宝安的大空港大展会核海洋新城一线,宝安、翠亨马鞍岛、东莞滨海湾新区这个三角区就是未来大湾区最大的动力源金三角。就是千载难逢的“金三角”。口岸经济带的思路要拓展,完善大口岸建设核的科学布局,以宝安前海扩区新片区和金三角顶层设计为引导,设计海陆空轨交通枢纽与大湾区外通内达的便利模式,建设新宝安驿站,使其成为大湾区超大型集散中心。
因此,口岸经济带要有湾区特色、深港元素。要着眼于优化一地两检,探讨一地共检;增设深港通道,湾区便利驿站;口岸服务国际,通道服务双城;便捷工作生活,认证自由进出。在深圳香港两个城市的边境管辖线之间,能不能在国家口岸之外,做一个类似现在我国与边境邻国两地边贸那样的空间,设立工作通道,发放跨境特许工作证件,开辟一部分出入双方确认的合作空间的工作口。
深港合作是一个永恒和话题,今天我们迎来了500年一遇的最好时代。智库要研究深圳希望借力香港、依托香港、服务香港的要素,香港希望借力内地、拓展内地、服务本土的目标,规划好新界北与深圳河沿河基础设施配合发展,完善社会服务和环境保护、文化、养老等方面的合作,兼顾原居民和海外华侨的长远利益。针对主要障碍和不明朗要素做好协同预案,把控好推进的时间轴及多方面带来的风险。
【延伸阅读】
[1]“四带一核两走廊”设想
“四带一核两走廊”。“四带”指深圳河沿河经济跨境合作带、环大鹏湾蓝色海洋经济发展带、大前海空港创新活力带(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深圳核心段)和深圳东进可持续发展产业带。“一核”指深圳都市高铁经济商务核。“两廊”指东进战略下的“深惠汕走廊”和贯通珠江东西岸的“深中西走廊”。
“深圳河沿河经济跨境合作带”以深圳河为主轴,贯穿罗湖、福田和南山三个城区,自东向西串联莲塘口岸、罗湖口岸、赤尾华强片区、落马洲-河套、福田保税区、上沙下沙车公庙、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和后海总部基地,统筹罗湖、福田、南山空间资源,以深港合作为特色,配合香港边境27平方公里的未来发展计划,实现与香港落马洲河套、古洞、坪车、香围园等新界东糅合发展。
“环大鹏湾蓝色海洋经济带”以大鹏湾海域及山海资源为纽带,对接环大亚湾片(惠州已经建立了惠东、惠阳、大亚湾三区联动的新机制),延伸到红海湾深汕特别合作区,盘活盐田区和大鹏新区从沙头角到南澳的滨海旅游资源和大港口资源,打造以旅游、港口、生态为核心的环大鹏湾蓝色海洋经济带,成为南中国海全球海洋经济核心区。
“大前海空港创新活力带”贯通南山区、宝安区和光明区,以蛇口前海自贸区、宝安中心区、大空港区、光明凤凰城为核心,建立国家大科学产业平台,统筹蛇口前海自贸区、宝安、光明空间资源,打造金融、科技产业为核心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最具活力的滨海城市和高端产业带。
“深圳东进可持续发展产业带”依托原龙岗大工业区基础和深圳东进战略布局,以平湖金融与现代服务业基地、大运新城、坂雪岗科技城、国际低碳城、坪山产业新城为节点,打通龙岗区、坪山区大平台并渗透到深汕特别开发区,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和科技产业服务平台,激发东部新能动。
“深圳都市高铁经济商务核”是面向未来高铁经济带来的活跃的国际国内高端商务潮,围绕福田CBD、广深港高铁和深圳北站,将福田区和龙华区统筹布局优质产业空间和生活空间,打造深圳都市黄金商务中心。
“深惠汕产城合作走廊”延伸东进战略下连接惠阳片区通达深汕合作区的新产业走廊。配合惠阳“海绵计划”和对接深圳的“双十工程”,互动互利,共享发展机会。借力东部轨道交通,盘活坪山东片区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有机联系,建设深圳产城合作后花园。
“深中西湾区黄金走廊”通过深中通道及珠江口航运计划,对接港珠澳大桥翠亨新区专线和粤澳中山旅游特别合作区,参与中山东部组团的产业升级计划,对接珠西八市一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为深圳企业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市场机遇。
通过“四带一核两走廊”空间布局,聚焦产业发展核心区域,保证重点发展空间。将分布在各区市场主体中的空间和重点片区通过跨区平台进行有机整合。通过打造跨区整合平台,统筹深圳覆盖全部行政区又各具有资源特色的重点产业、片区和生活空间,实现内外通达的无障碍创新合作资源汇聚与辐射,实现整体空间资源地有机融合。
[2]贯通三湾连结深港惠汕的设想
开挖深圳大鹏湾水道、惠州考洲洋水道;在大鹏湾建立新的海上口岸。通过水路交通。连接“三湾”(大鹏湾、大亚湾、红海湾),整合四地(香港、深圳、惠州、汕尾),(如下图)开辟新的粤东片区,聚合旅游资源,形成海陆一体的珠三角东翼城市通道和黄金旅游线路。也为深圳与香港的都市合作计划提供腹地的新通道,新资源。